三个经典案例,告诉你伟大企业和失败企业的根本区别
2005年,乔布斯的iPod的销量暴涨,当年就售出2000万台,苹果公司也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时尚电子消费品的代表。
但乔布斯却陷入了深深的忧虑。
乔布斯所担心的威胁,是当时快速发展的智能手机。
乔布斯敏锐地觉察到:“手机将是我们最大的威胁,因为手机装了数码相机,所以整个相机产业没落,Ipod也将面临这样的危机,如果手机里面配置音乐播放器,每个人都带着手机,就没有必要买iPod了。”
这时候,如果面临同样的情况,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加大市场投入维持销量?改进ipod以期望赢得消费者?还是静观市场变化,任由其发展?
乔布斯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的气魄,他没有像一般人,想着如何去完善ipod,试图挽救这个公司的明星产品。
乔布斯决定用一款新的产品,来替代它。
最初,乔布斯想跟摩托罗拉公司合作,在手机中内置iPod。
当摩托罗拉的产品出来后,乔布斯对这个产品非常的不满, 认为产品外形丑陋,功能不佳。
最后,乔布斯决定开发一款优质时尚简便的手机。
于是,改变世界的iphone由此诞生了。
而iPod的销量也因此逐渐衰落了。但是苹果公司,却因为这次成功的产品更新,获得了新生。
公司用新产品来代替旧产品,要做到这一点,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真的做这样一个决策,却需要莫大的勇气。
设想一下,假如你的公司有一款畅销的明星产品,占到公司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几十亿的销售额,有几个人能轻易做到放弃呢?
在商业史上,inter的转型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英特尔公司原本是做存储器起家的 ,但是在80年代,公司的这项核心业务却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到了20世纪80年代 ,公司在存储器行业的地位,受到了日本公司的威胁。
日本的存储器质量和价格都已远远超过了英特尔 ,在1978年到1988年间,日本公司的市场份额翻了两倍——从30%上升为60%。
如何应对来自日本公司的竞争?
英特尔公司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但公司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保持处理器业务,毕竟这项业务是公司的根本。 另一方面,各种数据显示,这项业务毫无前途。
那么,公司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经过了长达数年的漫长讨论,纠结和矛盾之下,公司终于迎来了重要的时刻。
这一天,正在为业务决策困扰的董事长格鲁夫,突然问另一位创始人戈登摩尔:“如果我们被辞掉了,董事会推选上来一名新总裁,你认为这个总裁会怎么做?”
戈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他会让公司放弃存储器生意。”
格鲁夫呆呆地盯着他,然后说:“那为什么我不走出这扇门,再回来,然后自己动手呢?”
于是,两位领导者下定决心放弃存储器业务,全力进军处理器业务。
正是这个艰难而重要的决策,造就了英特尔后来的辉煌。
你看,即使是像格鲁夫和摩尔这样的优秀领导者,做出这样的决策,同样是经过了好几年激烈的讨论和内心的煎熬,可见这样的决策是多么艰难。
为什么自我颠覆和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如此重要,我们来看一个根本的问题。
公司为什么能够生存和发展?企业家为什么能够获利?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一个问题,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的唯一方式就是创新。
没有创新,公司很难获得发展, 整个社会也很难进步。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精神》一书中,提出企业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创新 。
这一点完全符合我们的认知,一家新企业的出现和成功,往往是因为一项新技术,一款新产品。比如,苹果的iphone ,腾讯的微信,谷歌的搜索。
公司如果研发出一个新产品,一项新专利,总是能获得高额利润,一旦这种技术的领先性消失,陷入价格战,超额利润也就趋近于零了。
因此,可以说,企业是否能够持续创新,不断地迭代更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在现实中,创新对于许多公司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 更不要说不断实现创新了。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的一个概念——“创新者的窘境” 。
因此,企业往往选择对破坏性创新避而远之,忽视新的技术,新的市场,导致企业在旧有的业务上停滞不前。
结果,很多巨头 , 往往会被具有创新技术的小公司赶超,甚至颠覆。
一个让人感概的例子,就是曾经辉煌的手机巨头——洛基亚。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数字电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成为主流。
原本靠木材加工和造纸起家的诺基亚,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一举超越第一代模拟信号手机时代的统治者摩托罗拉,成为行业的翘楚,主导了手机市场数十年。
但在3G时代的智能手机领域,诺基亚却却错失了机会,虽然诺基亚很早就在开发智能手机,却因为过分依赖自己传统的数字手机业务,迟迟没有将战略重点放在智能手机上。
结果,苹果、三星、华为等公司抓住机会迅速占领市场, 诺基亚最终落得被微软收购的下场,黯然退场。
创新往往意味着颠覆自我,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更不要说持续的自我颠覆。
以创新著称的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业务在pc时代处于垄断地位,但是在移动终端市场,却缺乏创新意识,最终被高通等公司捷足先登,最终失去了这个巨大的市场。
pc时代操作系统的绝对王者微软,也有着同样的遭遇,在移动端的操作系统市场,被安卓和苹果超越,毫无作为。
道理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往往很难,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应该放弃,但却总是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比如,停止观看一部没有意思的电影,结束一段没有幸福感的关系,放弃没有多少价值的项目等等。
为什么人们在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时,总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背后有着深层的心理机制。
具体来说,这背后重要的心理机制有三个:
首先,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 ”。
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简单说就是,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令他们更加难以忍受。
据心理学家统计,等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等量收益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其次,经济学上“沉没成本偏差 ”。
当人们为一件事付出了越多的努力,就越无法承受放弃它的痛苦。如果在努力期间出现了问题,人们反而会找些理由劝服自己,甚至为此付出更多的成本。
最后,是人类对“安全感”的追求。
熟悉的东西总会给人安全感,哪怕拥有的东西并不怎么好,但是它提供了一种确定的感觉。
改变面临着未知,未知的事物意味着不确定,而人的天性就是厌恶不确定性,厌恶风险。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我们过于看重现在拥有的东西, 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失去了创新、自我更新、自我颠覆的勇气,而忽略了未来可能拥有的更多可能。
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是克服了这些心理的人,相对于现在拥有的东西,他们更加关注未来, 更加关注正确的事情。
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前途,或者是错误的,他们会立刻改弦更张,从头再来,他们有着自我颠覆的勇气。
中国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求我们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要想获得持续的成功,就要时时自我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自我迭代和超越的勇气。
上一篇:没有了!